就业,是在做好职业规划之后,实施行动的后面一个步骤。
经过在校学习,已经具备了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进入毕业求职阶段,首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一、观念上要求做到的
1、意识:自主择业、平等竞争。大学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选择合适人才,竞争就是人才展示个人知识、技能、态度、素质的最佳手段。职场如同战场,在种种机遇与挑战面前,能否做到知己知彼、充分备战,直接关系到职场角逐中的成败,挑战职场,必将面临各种困难和阻力。大学毕业生必须深化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作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
2、态度:不要把机关单位、知名企业作为唯一的择业目标,一些基层单位反而更加需要人才,更能提供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干的平台。大学毕业生必须克服就业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正确认识社会需求,公正、客观地评价自身的素质、特长及其它条件,在就业问题上把握自主性,杜绝盲目就业,随波逐流。健康的就业心理和竞争意识,是对社会需要的正确认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3、准备:心理准备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前一种发自内心的职业训练活动,比如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大学生从所学专业的内容、服务对象等方面,逐步认识到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类型、职业特性,逐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把学习的焦点集中在有关的专业课上,为今后就业做准备,主动地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自身在就业时的竞争实力,这个过程,就是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过程。
4、具备的技能:专业知识是从事岗位工作最直接的知识,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提高对事物的分辨能力,注意本专业学科发展脉搏,及时了解和努力掌握最新动态使所学专业知识保持在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质量的尺度之一,是人才创造能力发挥的基础。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跨学科参加选修课程,具备进行社会活动所必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就业认知
1、端正目标:要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特长,选择那些适合的求职方向,避免四处撒网,耗费个人的“有限资源”,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择业目标应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最好是人职匹配。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克服从众心理,不与同学盲目攀比,人的能力有大小,只有适合自己的职业才容易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2、树立信心:要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强化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知识,在众多的求职者当中,大学生应通过细心的分析岗位所需求的能力、精心的准备,结合岗位需求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给用人单位。
3、正视挫折:职场竞争,无非是两种结果,成功和失败。遇到挫折,不消极退缩,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勇于面对不足、勇于改正、勇于进一步的挑战。
4、提升技能:职业技能是从事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包括工作技能、对环境适应的能力等。工作技能的培养,应该从学校开始做起。一是要充分利用机会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职业训练等各项实践活动。二是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三是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实践锻炼,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紧在校期间进行弥补。
三、熟悉常识
1、选择渠道: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参加不同的就业市场。市场是变化的,就业策略也应该是变化的。当市场需求大时,可以提高期望值,好中选优;当市场需求小或无需求时,应该降低期望值,低中选高。当然,劣与优,低与高都是相对的,毕业生可以酌情而定。另外,由于就业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还有待扩展,还存在一些暂时的困难和问题。社会上也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在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供需见面会”等,其中有的以赢利为目的,要辨析真伪,谨防上当。
2、仪容仪表:第一、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仪容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这个直观印象的好坏,有可能影响“双向”的成功率。所以,仪容打扮得既要美观又要庄重。第二,谈吐文雅,举止得体,言谈之中要反映出学识水平,受过良好的教育。第三,谈话的主题要以择业和工作为主,最好不要东拉西扯,特别是人还未去单位就提出待遇要多高,什么时候可以流动这些话题。第四,避免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论,特别是在话不投机时,不要争执。要虚心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即使有不同意见,说话也要入情入理,有理有节。第五,要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不要过分抬高自己,但也要把自己的专长,特点介绍给用人单位,以给人留下有较为深刻的印象。第六、各种材料准备齐全,以备用人单位进一步考察。